什麼是『三角簽』呢? 其實是仲介的或投資人的行話,用來暗指利用中間那個人做買空賣空,『未經過戶』直接提高價格賣給第三人,賺取中間差價。 故事情境: 王伯伯想要賣屋 仲介A知道這個物件有利可圖為了避免被搶走,於是就找投資人小明協議當假的買家,並中間拖延交屋的時間 中間時間找出高價的買方潘亻子,並在王伯伯跟潘亻子不知情的狀況下,將名字過戶直接過戶給潘亻子,並賺取中間的差價 今天就來就來討論每個角色會有什麼問題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朋友找我做三角簽,會有什麼問題呢?』 撇開道德層面的問題,過去因為系統不發達,所以業者利用三角簽來達到自己跟投資人的獲利,但因為現在實價登入即時,且查詢系統發達,貿然做三角簽有可能偷雞不著蝕把米,賺沒多少錢而吃上官司就不划算了。
1 評論
你口袋裡面的錢,不是真正的金錢,而只是一種借據 現代社會的創造貨幣系統大同小異,目前國際間美元是主要貨幣,
本書是以美國貨幣系統來討論現代貨幣系統如何掠奪個人的財富 全世界開始接受不具備任何擔保價值的錢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切斷了美元和黃金的連動 讓美國可以印鈔票償還債務,導致美元不再是金錢(貨幣),而只是種通貨(債券) 美國經濟體系是依靠債務 聯準會和美國財政部不斷地印鈔票的方式來應付政府開支,政府可以藉由賣出公債來創造可運用的錢 政府的公債其實就是納稅人的借據,靠納稅人承諾來背書,為了要償還更多的債務,國家勢必要課徵更多的稅或是發行更多的鈔票。 大量印鈔得結果也導致導致一般人只能接受自己手中擁有的鈔票變薄,也就是貨幣減少購買力,進而衍伸通貨膨脹 四種力量剝奪你個人財富
在現行的貨幣系統之前,國家與個人基本上是沒有太多負債的,美國人基本上是免稅且金錢能夠維持相當的購買力(低通膨) 新的金錢法則 瞭解貨幣規則,並降低對自己的財富的影響力 #知識就是金錢 #學會如何運用債務 #學會如何控制現金流(個人現金流/全球現金流) #為最壞的打算做準備,所以生活只會愈來愈好 作者觀點 金錢法則的改變: 1. 教育制度缺乏財務觀念,教育系統被設計生產眾多的僱員和軍隊 2. 儘管擁有極高的教育及非常安全的工作,人們在財務上仍然缺乏安全感 3. 銀行在鼓吹複利威力同時,卻未告知複利式通貨膨脹 4. 知識可以學習金錢運作原理,打破對金錢匱乏的思維模式 5. 若不學習金錢運作原理,可能會出賣自由換取薪資,尋找穩定工作支付帳單,並活在被革職的恐懼中 因此擁有正確的資訊比擁有錢來得重要,因為知道要運用哪些方式可以賺回財富。 反過來說,若不了解如何創造財富,會活在恐懼中,因為無法運用新的資訊,就無法透過新的技能增加自己的財富。 HOWTRUE 幫會員做投資建議時,常常被問到 『銀行最近在推XXX的外幣定存,有X%誒,國外“定存”應該也很安全吧』 前幾年,各大銀行理專也在推南非幣的定存,利率有7%,『各大銀行+ 定存』這關鍵字,吸引了許多保守型的軍公教投資,甚至利用房貸去做投資套利。 然而到期贖回時,南非幣兌回台幣大跌40~50%,導致投資人不但利息沒賺到還慘賠出場(除非你未來要在當地生活),否則想投資外幣定存,這邊有外匯投資3個該注意的要點跟投資人分享。 匯率走勢比利率更重要 外幣的波動大,但外匯定存通常是綁定某個期限,就算苗頭不對也無法隨時換匯,所以在做外幣定存時,仍要挑選長線看好的貨幣,包含匯率的穩定性和國際的流通性,(美金、歐元的穩定性和流通性,就高於南非幣) 提醒:其實除了定存外,只要不是台幣計價的投資標的,就會存在匯率風險,包含海外房地產、基金、股票、衍伸性金融商品等。 也因為上述理由, 若是外匯定存,建議最好以短存期為主 外匯定存若要提早贖回,通常會有違約金及手續費等費用,因此在利率接近的狀況下,建議選擇比較短期的定存,避免萬一遇到匯率虧損時,才不會還要面臨要解約還是要繼續等待的難題, 換匯回台幣時, 注意買賣的匯差,買賣匯差越小,表示你的交易成本越小,每家銀行的幣別和匯差都不一樣,甚至有些網銀或臨櫃還有優惠,都可以減少匯差,尤其對於短期定存而言,匯差大小影響有時候比利率影響來得大 匯差 = 賣價 - 買價 (買賣價格是指對銀行而言)
買國外”定存“是否安全?無論選擇投資或不投資,真正能讓財務安全是擁有正確的觀念和投資知識,了解每個項目的背後風險,也做好相對應的避險,才能讓投資真正為自己累積資產~ 對外匯投資想要更多了解,推薦可以來上小資懶人外匯理財術,教你如何選擇工具和外匯保證金交易,讓你在外匯市場每年賺40%獲利 (點圖了解更多)
有一個HOWTRUE會員詢問,
『最近朋友要合資想要投資不動產,要用我當登記人該注意些什麼?怎樣才顧得到人情又不損失自己的權益』 首先當然是要考量對方是不是值得信任,畢竟就算有完整的合約保障,若對方違約開始打官司,也是勞心勞力的一件事。 另外,不管再好的朋友,也記得將需要注意的關鍵細節白紙黑字列出,將雙方權利和義務列出,以備不時之需。 借名登記注意事項 1. 合約內詳細註明不動產的地號、門牌地址、借名登記的期間、辦理房貸的金額,明定持有期間相關稅費和貸款皆由哪一方負責,若有延遲該怎麼處理等細節 2. 在合約上載明,出售時,土地增值稅對方只能使用一般稅率(避免把自己的自用優惠稅率用掉) 3. 之後若房子有出租,需要申報租賃所得稅,也要記得請對方提供文件給你,並支付實質報稅金額 對自己未來購屋的影響 另外,也要確認合作期間沒有購屋需求,因為銀行放款額度還是會受限於個人的所得比,(貸款的時候會看你個人的所得跟目前房貸+信貸+車貨加總額度的比例 ) ,以及各家銀行在放款限制也有不同,像渣打銀行甚至會在你購買第三房的時候,降低貸款的成數。 有一個HOWTRUE會員詢問, 『自己沒有結婚父母也過世了,之後遺產可以給其他姊弟的小孩嗎?』 兄弟姊妹是有第三順位的繼承權。 但如果兄弟姐妹也過世,他們的小孩是沒有繼承權的喔。 這邊可以來看一下民法中,財產繼承者的順位 以標題的問題來說 Q:爸爸的妹妹的遺產,我可以繼承嗎? 假設姑姑沒有配偶名下無子女,姑姑的父母也過世了(也就是你的爺爺奶奶已經過世了)。 若沒有立遺囑,依照上面表格順位,姑姑的兄弟姐妹可以繼承,也就是你的爸爸可以依法繼承姑姑的財產。 Q:但是如果我的父親也不在了呢? 先講結論~若沒有特別立遺囑,遺產就你沒關係囉! 依照《繼承法》規定,因為侄子(姪女或是外甥)與姑姑屬於三代旁系親屬,所以你並不是姑姑的法定繼承人 Q:那還能怎麼辦? 當然,法律還是有人性的一面,如果姑姑都是你陪伴照顧,《繼承法》同時規定 「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扶養的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給他們適當的遺產。」 所以假使你有照顧姑姑,那麼還是有機會可以分到遺產的,所以孝順還是有用的 XD Q:那如果沒有立遺囑,法定繼承順位都不在了,怎麼辦? 若真按照順位無人可以繼承,那就會收歸國家了,所以最好的解決方式,還是生前立遺囑,死後把房產贈與給你,這樣是比較萬無一失的。 這邊可以順便分享,《繼承法》一些規定 Q:假如果先生走了,財產是我獨享嗎? 沒有喔~ 雖然配偶可以有財產繼承權,但並非獨享,如果先生沒有立遺囑,交代要給誰,那麼你還要按照民法規定,將其他遺產繼承人一起分配才行 情境題:先生身亡,留下600萬遺產 (比例參考『特留份』) Q:若我有兩個小孩可以各得多少? A:配偶與直系親屬為平均分配,媽媽與小孩可以各得200萬(600萬/3人=200萬) Q:若無小孩,那我跟先生的父母可得多少? A:依照規定,配偶可以得到300萬 (600萬 x 1/2),先生的父母則各得150萬(300萬x 1/2) 另外生前立遺囑也不是想給誰就給誰,還要注意《特留份比例》 即有提到繼承人可以繼承遺產之法律規定最低的比例 繼承人有數人共同繼承時,應有一定之分配比率,只要不違反民法第1223條規定的特留份比例,遺產可以死者自己訂立的遺囑來分配。 還有更多問題,歡迎加入LINE 來線上諮詢 ^^ (圖片來源:資誠PWC 2018 亞太房地產趨勢報告) PwC資誠全球聯盟組織和城市土地學會(Urban Land Institute)日前發布2018年亞太區房地產市場新興趨勢報告,此報告提供亞太地區房地產投資及發展趨勢、房地產融資和資本市場以及房地產行業和都市圈發展趨勢展望。主要調查超過700位國際知名的房地產專業人士,其中包括投資者,地產開發商,物業公司,貸款機構,經紀商及財務顧問等專業人士的意見。 2018年亞太區房地產市場新興趨勢報告的五個重要發現為: 一、核心資產稀有性 從2016年起延續至2017年,亞太地區許多不動產市場的交易量都呈現下滑趨勢(例如澳洲下降35%、日本下降33%),資誠PWC 2018 亞太房地產趨勢報告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於核心資產(泛指兼具租金收益和增值潛力的優質不動產)都已被投資人長期持有,且持有者又擔心出售後找不到更好的投資標的,於是紛紛惜售而造成供需失衡且交易量減少。 而在核心資產稀少的情況下,部份機構投資人為了追求目標報酬,而尋找更高風險的資產;另有部份地區(例如日本東京)之投資方則趨向保守,選擇了殖利率略高於公債的不動產進行投資。總括來說,多數投資者下修了對於亞太地區房地產之期望報酬。 (圖片來源:資誠PWC 2018 亞太房地產趨勢報告) 二、新形態的商業模式對於傳統物業投資市場之衝擊 共享經濟在亞洲地區正迅速的發展,共享型辦公空間概念的興起,也逐漸改變了傳統商辦大樓的營運模式;此外,年輕世代以租代買觀念的形成,使得以往利潤相對較小的集合住宅及學生宿舍等標的,也開始吸引專業投資人的投資目光。 再者,電子商務、虛擬通路在亞洲地區的快速發展,已使得投資人對於零售通路等不動產投資之看法分歧,有些投資人依舊認為實體零售業可以透過科技幫助、更有效率的滿足顧客需求,而仍對實體店面抱持信心;但也有許多投資人認為,電子商務將完全改變消費者的購買習慣,而對於零售不動產的投資前景看法悲觀。 (圖片來源:資誠PWC 2018 亞太房地產趨勢報告) 三、中國資金動向 中國投資者已是亞太各主要不動產投資市場之重要資金來源,然近期中國大陸政府對於涉外投資採取較為嚴格的管制措施,也對亞太地區不動產投資產生不小的衝擊,許多原規劃由中國投資者主導的開發案,因為資金管制問題而須尋求其他融資管道進行開發、或不得已將開發案出售予第三方。 在中國境內不動產市場方面,內地的保險公司資金充沛且看好許多城市的長期發展,故願意以超過國際水準的溢價投資不動產,且除了上海、深圳、廣州、北京等一線城市外,投資人看好的投資區域已向外擴及到二、三線城市,一方面是分散投資風險,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二、三線城市有較多投資標的可供選擇。 在香港方面,核心商業區(CBD)的核心資產早已為許多國際投資人所長期持有,供給量本就不多,且一旦有物件釋出,大多也是被中國大陸買家以創紀錄的價格買走。值得觀察的是,2017年香港CBD以外區域的交易量也有增加,投資者看好這些區域不動產的長期增值潛力。 四、亞太主要市場前景 2018年受訪投資者的目光集中於幾個區域,最為看好的包括投報率及租金收益率雙高的澳洲雪梨及墨爾本、有強大經濟體支撐的上海、廣州、深圳與北京,投報率雖然不高但有低利資金供給的日本東京與大阪、發展前景長期看好的越南胡志明與印度幾大城市、以及市場形成觸底反彈的新加坡。由於多數的商用不動產等核心資產已達飽和,目前投資住宅不動產也漸漸成為投資主要標的,尤其在印尼及越南。 (圖片來源:資誠PWC 2018 亞太房地產趨勢報告) 五、2018台北投資前景 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台北的不動產綜合前景排名第22名(投資前景第22名、開發前景第20名),與2017年相比依舊是排在亞太主要市場的最後一位。 劉博文表示,這個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的經理人對於台灣不動產市場的投資信心依然低落,其結果值得擔憂,實應檢討如何改善台灣不動產市場的基本面、政策面以及投資環境,以追求長期穩健的發展。 亞太區主要城市歷年「投資」前景排名 內文轉載自:2018年亞太房地產趨勢報告看好澳洲投資前景 (圖片來源:網路) 儘管股神巴菲特和許多華爾街大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等並不看好虛擬貨幣的投資前景,但是在這波區塊鏈浪潮下玩法卻愈來愈多元,各家公司無論老牌或新創紛紛想透過ICO(代幣眾籌)分一杯羹。 甚麼是ICO呢? ICO是新型的融資方式, 類似現行的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只是發行標的物從證券改成公司發展項目的代幣(Token),投資人必須以比特幣或以太幣這類的加密貨幣認購。 除此之外,傳統IPO得靠股票交易所來發行,而若是透過虛擬代幣,企業可以自己運用使用以太坊區塊鏈的智慧合約程式或區塊鏈平臺Waves等,來進行代幣的設計、交換和流通,自己來發起ICO募資活動。 所以每間公司的ICO募資就是發行自己的虛擬貨幣嗎? 這樣子的說法有些似是而非,廣義來說,虛擬貨幣可說是虛擬代幣的其中一種,專門代表「錢」的虛擬代幣。 虛擬貨幣常簡稱Coin,虛擬代幣則常簡稱Token。不過,Coin內所儲存的數值代表了「數位」的錢,而Token儲存的資訊更多元,用途更廣,可擁有例如股份、使用權、商品、紅利點數…等等不同的功能意義;接著儲存在Token內的記錄,藉助區塊鏈技術,容易散布又不可能被竄改,因此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憑證形式。 (圖片來源:Steemit) 既然區塊鏈技術的蓬勃發展大幅度降低了各家公司發行虛擬貨幣的難度,各式各樣的奇葩代幣也就跳出來啦!儘管目前全球有超過1000種以上的虛擬代幣種類,而且發行目的五花八門,這邊還是挑幾種已經發行或準備發行的有趣「幣」給大家介紹: 汗幣(SweatCoin) 英國新創公司 Sweatco 推出靠流汗換取的「汗幣」(SweatCoin),用家每走 1,000 步等於 0.95 個「汗幣」,累積的汗幣還可以在APP裡兌換商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像是食物、瑜伽課程、跑鞋和遊戲機等等,也可以選擇捐贈給和研發團隊有合作關係的慈善機構,或是轉贈給其他用戶。 「汗幣」創辦人指出,不少人經常將減肥掛在口邊,但能堅持的人不多,遂推出獎勵制度,鼓勵用戶「每一步都得到回報」。而「汗幣」的運作原理簡單,透過手機內的 GPS 定位及加速計,追蹤用戶的步數,同時能避免用戶搖手機作弊。 也開始有人在放售「汗幣」,接受美元、英磅或比特幣支付,可惜目前只有在英國、美國和愛爾蘭推出,根據官網統計,目前已逾 4000 億步被轉換成「汗幣」。 (圖片來源:SweatCoin官網) 宅幣(Otaku Coin) 從事日本御宅文化傳播和商品全球銷售的公司Tokyo Otaku Mode 發表公告,稱要構建一個專門面向全球ACG界的虛擬代幣「Otaku Coin」並且已經在籌備ICO。 未來規劃可透過觀看動畫、分享資訊、撰寫評論等獲得,並且能用來購買動漫周邊、參加活動,甚至還能贊助動畫製作、創作者等,透過此方式去除匯率及支付方式等障礙,若能保持幣值穩定的話,便可使得世界各地的創作者能直接以自己的「宅幣」錢包來接受全球粉絲支援,幫助產業發展,誕生更多高品質的作品與產品,目前「宅幣」計劃在2018年春季到夏季發行。 (圖片來源:Tokyo Otaku Mode公司) 華堡幣(Whoppercoin) 漢堡王於俄羅斯境內發行「華堡幣」,顧客每消費1盧布可獲得1華堡幣,1,700華堡幣可買一份華堡。看似很像一般店家的紅利點數累積換贈品,但以虛擬代幣的方式進行可就完全不同了。 甚麼意思呢? 漢堡王和區塊鏈新創公司 Waves 合作,在後者平台發行和交易「華堡幣」,用戶能在該平台上進行「華堡幣」P2P 交易。相較過去傳統的會員積分或積點的專案,比如航空公司里程或超商換贈品,只能在該公司平台上使用,交易選項要麼沒有,要麼受到極大限制。但獨立品牌的加密貨幣,能與其他國家貨幣自由兌換,甚至能換取其他資產,將會讓它比其他會員積分制更有吸引力。 (圖片來源:網路) 咖啡幣 既然有提到ICO,一定要提一下台灣首例實體商品 ICO上線啦!2017年底咖啡品牌「沃田實業」發行2,100萬枚咖啡幣,可用來兌換沃田自家烘焙的精品咖啡或是參加手沖咖啡基礎課程。 不過,沃田這次的 ICO 案跟國外常見的 ICO 募資不太一樣。一般帶有股權性質的 ICO 案,大家看重的是其代幣發行後,代幣本身價格升值帶來的潛在收益(類似股票的概念),而且這些代幣通常不會直接拿來購買商品。 沃田的咖啡幣則是一種實體商品使用權(兌換權)的發行,消費者須用以太幣來購買咖啡幣,而他們會靠以太坊的智慧合約隨時依照台幣匯美金、美金匯以太幣的價格,浮動調整以太幣與咖啡幣的匯率,最終讓「台幣」匯「咖啡幣」保持在 1:1。 (圖片來源:好厝HOWTRUE臉書) 狗狗幣 若要讓筆者挑選一個最奇葩(莫名其妙)的虛擬貨幣,「狗狗幣」絕對是目前為止當之無愧的首選!一開始只是創辦人有天下班後坐下來喝杯啤酒時,從社群平台上「柴犬表情包(Doge Meme)」得到靈感而創立。 狗狗幣為比特幣(Bitcoin)的衍生幣,與比特幣不同的是,其目的並非用於投資理財,而是一種能在網路世界「給小費」,彼此贈送、分享的網路貨幣,成為一種表達分享和感恩的方式。除了慈善、具娛樂性使狗狗幣受到歡迎外,熱門的原因仍在於其流動性高,且價格低廉。 目前規劃總量上限達1000億枚,市值在今年1月初曾突破20億美元!但創辦人對此漲勢提出警訊,表示2年來狗狗幣的軟體都沒有做更新,雖然對開發團隊維持軟體安全性與穩定性有很大的信心,卻因很難預估很難預測它會膨脹多少、是否會泡沫,也對虛擬貨幣市場的未來感到擔憂。 (圖片來源:網路) 虛擬貨幣夯,國家也想參一腳? 在虛擬貨幣這塊新興市場其實除了私人企業投入之外,不少國家也基於打擊黑市交易和課稅考量開始擁抱區塊鏈技術,例如杜拜推出全球第一個官方加密貨幣「emCash」和瑞典正在規劃兩年內推出官方虛擬貨幣「e-Krona」,以互補的原則與現有法幣並行,更積極的像新加坡有考慮利用以太坊區塊鏈將其法幣「數位化」。 但這些國家所發行的虛擬貨幣是否還符合當初去中心化的初衷?像俄羅斯有意發行的「CryptoRuble」數位盧布,標榜具有區塊鏈透明、快速的特性,但無法透過採礦取得,由官方控管維護,且可兌換俄國盧布…,怎麼想都覺得不太對勁。 不過即使是國家也有些奇葩的幣別啦!看看委內瑞拉的獨裁總統馬杜洛打算推出該國的虛擬貨幣「petro」油幣,意圖對抗歐美經濟制裁,並挽救過份依賴石油經濟,因油價價格下跌導致外債攀升,原本法幣「玻利瓦」大量貶值的金融危機。 他主張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不一樣,將由石油儲量來支持。對此筆者提供兩篇文章給大家參考: 「兔子不是寵物,是2.5公斤的肉」委內瑞拉抗飢荒 面對經濟危機 委內瑞拉人選擇用「小動物」面對它 看到文中所提的國家近況,及當前政府無厘頭政策方向和令人呵呵的執行力,毫無信任基礎下推出虛擬貨幣大概不會是個好計畫。 (圖片來源:網路)
這是個虛擬貨幣百家爭鳴的時代。 用道路來形容,比特幣、以太幣等區塊鏈是主幹道,其中衍伸出的許多分支道路則是各家的虛擬代幣,未來經由虛擬交易所實現各種幣別的互換,例如原本在超商的集點可以不只在超商換贈品,而是能去換一客速食店的漢堡;而各種虛擬代幣的價格就像股票一樣,固然會有受炒作暴漲暴跌的情況,但仍會有該幣所能應用的價值基本面在。 雖然各國對虛擬貨幣的開放程度不一,也有經濟學家對其可能泡沫化的擔憂,但台灣目前金管會仍採低度監管,視其為商品而非貨幣,在台灣VC創投不興的情況下,ICO將成為不少公司躍躍欲試的募資方式。 最後的題外話,其實還有些像是平民幣無限幣暗黑幣夸克幣...這些名字超級中二的虛擬貨幣,但篇幅有限就讓大家自行GOOGLE啦! (圖片來源:網路)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到水果攤買水果,我們在東挑西揀之間往往會順口問句:老闆,你的水果甜不甜啊? 仔細想想,這問題也是有點可愛,究竟哪個老闆會說自己水果不甜呢? 那為什麼我們這麼會斤斤計較的消費者,還要再去明知故問?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對水果甜度的辨識能力不足,只好問問老闆,目的只是要增加一個購買信心。 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的現象,叫確認性偏誤,簡單的說,就是人們都會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理論或假設的證據,甚至過度強調,而對於不能支持自己理論或假設的證據,則會被忽略。 因為這種選擇性的注意、收集信息,同時按照支持自己想法的角度解讀獲取的信息,會不斷使人強化自己理論或假設,從而產生的認知偏誤 。 (圖片來源:網路) 時至今日,廣告媒體上數不勝數的老王們誇著自家商品有多優秀非買不可,在投資市場上更是不少人講得天花亂墜,那令人怦然心動的獲利,勾引你我心中那想要一夕致富的魔鬼。 看看那些投顧老師解盤、分析線圖各種報明牌,或是理專推銷一些基金,標榜過去績效多麼可觀,而當你還在存疑可信度時,各種成功實例卻又信誓旦旦的出現,表示這一切就是這麼簡單又可行,誘惑我們去跟隨複製他們的成功。 如果以這種成功學導向的方式去做投資,即便照著方法嚴格執行,也不會達到期望的結果;並且會造成價值觀的扭曲,一切以結果為導向,忽略了過程和背後的目的。就像盲目聽從老王們的自賣自誇,他們不過是在滿足股票族投資人的「買瓜心理」,也就是散戶投資信心不足,需要一位心理學大師來加持,增加投資信心。 此外,更危險的是倖存者偏差,舉例來說,台大劉順仁教授在著作《決勝》一書中提到:如果有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在電視上說,他就是靠每天抽一包煙、嚼一包檳榔才能長壽,請想起「死人沒法上電視說話」這件事。同樣的道理,報章雜誌及書籍上許多從負債谷底翻身致富、三十歲前累積千萬資產等人生經歷或許為真,但更多是投資失利的例子沒讓你看見啊! 再以基金為例,基金行業競爭激烈,優勝劣汰是行業的基本規則。假以時日,那些業績不佳,或者募集資金量不夠的基金,難以避免的會面臨被清盤關閉的命運。而在基金被關閉或者合併之後,該基金很可能就會被一些基金資料庫剔除。這樣的過程不斷重複,就會導致最後基金資料庫只統計那些活下來的「倖存者基金」,人為的誇大了整個基金行業的平均回報。 (圖片來源:網路)
一個老王想賣瓜給你有許多吹噓的方式,除了上述之外,還有像是黑心保險業務員常常會隱惡揚善,讓你忽略保單中對消費者不利或是有但書的條款;亦或是傳直銷賺大錢的成功見證、各式投資案刻意挑選有利的數據做統計,做個漂亮報酬率呈現給你。 投資市場深似海,若只想做個不動腦不動手的買瓜人,小心只聽片面之詞踩到陷阱,一生積蓄血本無歸。唯有相信自己,多方涉獵買水果(投資理財)的知識,多看多比較才能明辨是非,挑的一籃好水果! 新年新希望,應該不少人已經幫自己規劃了2018的計畫和目標了吧!但不管是想要出國旅行,還是買支新手機犒賞自己,都脫離不了錢的問題…… (圖片來源:臉書「竹科沒有新貴」) 在這M型社會越來越嚴重的時代,越來越多人只求「薪足糊口」,月光族是不少人的日常。為了解決大家儲蓄困難的問題,網路流傳許多主打「無痛存錢」的方式,讓大家能在不知不覺間做到強迫儲蓄,執行一段時間後能夠賺到一筆不小的金額! 萬丈高樓平地起,下面就為各位看倌介紹各種存錢大法: 1. 365存錢法 第一種便是前陣子由網友分享自己的成功紀錄,登上不少媒體版面的「365存錢法」。原本的進行方式,就是第1天存1元,第2天存2元,第3天存3元……依此類推,這樣存到第365天,總計可以存6萬6795元。但網友改良版依當下經濟狀況來具體決定當日的存錢金額,再把表格上的金額劃掉,但是最後規定就是要把365個表格都填滿。 若手頭較有餘裕,可以用兩張表格同時進行,或著有另一種也是一年為期的存錢方式:第⼀天存入100元、第⼆天200 元…以此類推,直到第7天存入700元之後又再從100元開始,如此一般重複下去。這樣儲蓄了⼀年之後,就會有145600元的存款! (圖片來源:網友Yu Lin Hung臉書) 2. 銅板存錢術 這方法頗有零存整付的味道在,先準備兩個空盒,最好是透明的才看得到每天的變化,一個專放1、5、10元硬幣,另一個放50元硬幣,每天到家後將身上所有的零錢分別投入。 年初執行,年底時再來檢視成果,就會發現日積月累之下也變成了一筆不小的金額。當然你可以選擇將這筆錢拿去吃喝玩樂犒賞一下自己,但更積極的作法則是把他們存進銀行儲蓄帳戶,開始累積第一桶金的基礎。 (圖片來源:pixabay)
3. 每月預扣法 薪水到帳後先將當月固定支出分門別類,例如房租、保費等等,再預扣準備存入另一個銀行帳戶的錢。假設每月強迫自己存下1萬元,平均年存12萬元,8年又4個月可存下100萬元。 也有人會選擇6年期儲蓄險,年共繳約16萬多元,期滿領回100萬元左右。但須注意的是需衡量自身經濟狀況,倘若提前解約是無法拿回全部的錢的喔! 從去年開始台灣吹起「夾娃娃經濟學」,原本業者捨棄傳統模式,改將機台分租當起「二房東」,轉型成「加盟」概念的制度。也由於機台租金不貴,不少小資族負擔得起租金,讓許多人將此視為發展副業的機會,趁機投入市場圓一個創業夢。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然而,現今夾娃娃機店氾濫到一條街開五家以上的程度,現在進場還來得及嗎? 我們先從分析無人夾娃娃機店的商業模式說起。 夾娃娃機店一般經營者分為「場主」與「台主」,場主租下店面並擺放數十台娃娃機(一台成本約25000至30000元)及一台兌幣機(一台成本約10000元),部分再將店面做簡易粉刷裝潢和裝監視器,前置成本壓在50萬到100萬以內,然後開始招商將機台出租,場主的收入來源在於台主的租金。 台主向場主承租機台,一台娃娃機每月租金4500元至6500元不等(如果租長期或有優惠),並自行補貨、佈置娃娃機以及寫下保證取物金額等事務。此外,每一台娃娃機也要留下台主的聯絡方式,遇到障礙問題時讓消費者可以聯繫台主。不過該台機台的營收台主可全部收走,不須向場主分成。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那他們的工作差別呢? 場主平常只要偶爾巡視場地、補兌幣機的硬幣,以及試玩機台,維持夾娃娃機店的風評,前期投入之後,每月收租金便是他最「辛苦」的工作。 台主比起場主工作內容就豐富多啦!下面步驟參考其他台主的經驗: 相關連結:http://l.howtrue.cc/4TF5A 第一步:先把批發商找齊全,決定要做什麼商品,進貨,調整機台,只要完成後放下去給客人玩,大概3~5天的調整,沒有虧很大就能開始放著了。 第二步:接著就是自己記數據,一個商品大概多少錢打下來,像我做娃娃會因為每隻娃娃的形狀不同而要去做點微調,或是要自己試玩個幾次,若是擺盒裝物就比較沒這個問題,方便很多。 第三步:前面兩點沒問題後,通常就是補貨、客人夾亂後擺回正常位置、蒐集數據、收錢、想想怎樣才能賺更多,甚至你能想一些小遊戲,比如夾三個換(送)一個禮物之類,都能增加客人之間的黏著度。 總而言之,台主每一兩天都得花些時間去批貨補貨,收拾零錢整理機台等等,有時遇到消費者聯絡還得出門處理。雖然看似繁瑣,但營收扣掉租台和娃娃成本之後不少人都還能有每月5000~20000的淨利,這樣子的總花費時間或許是還可以接受的。 (圖片來源:網路) 至於夾娃娃機熱潮會不會像當初葡式蛋塔一樣泡沫化,筆者認為夾娃娃機這東西十幾二十年前就存在至今,其市場本身的基本盤一直都在,去年再次火紅起來是因為經營模式的變化和部分有心人的炒作,導致滿街都是夾娃娃機店。 供過於求的情況下當然會有人虧錢,但若是當台主在簽租約不長的情況下,虧損應是有限可負擔的,反倒是若想當場主切記別借貸投資,否則要是機台買了才發現沒人承租,成本可不好回收。 無論何種商品都得面對消費者新鮮感的褪逝,想開夾娃娃機店勢必得作特色化經營,作出市場區隔才能抓住特定客群,否則就得挑個好地點,正所謂人潮就是錢潮,這些才是作生意的不敗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