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路) 儘管股神巴菲特和許多華爾街大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等並不看好虛擬貨幣的投資前景,但是在這波區塊鏈浪潮下玩法卻愈來愈多元,各家公司無論老牌或新創紛紛想透過ICO(代幣眾籌)分一杯羹。 甚麼是ICO呢? ICO是新型的融資方式, 類似現行的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只是發行標的物從證券改成公司發展項目的代幣(Token),投資人必須以比特幣或以太幣這類的加密貨幣認購。 除此之外,傳統IPO得靠股票交易所來發行,而若是透過虛擬代幣,企業可以自己運用使用以太坊區塊鏈的智慧合約程式或區塊鏈平臺Waves等,來進行代幣的設計、交換和流通,自己來發起ICO募資活動。 所以每間公司的ICO募資就是發行自己的虛擬貨幣嗎? 這樣子的說法有些似是而非,廣義來說,虛擬貨幣可說是虛擬代幣的其中一種,專門代表「錢」的虛擬代幣。 虛擬貨幣常簡稱Coin,虛擬代幣則常簡稱Token。不過,Coin內所儲存的數值代表了「數位」的錢,而Token儲存的資訊更多元,用途更廣,可擁有例如股份、使用權、商品、紅利點數…等等不同的功能意義;接著儲存在Token內的記錄,藉助區塊鏈技術,容易散布又不可能被竄改,因此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憑證形式。 (圖片來源:Steemit) 既然區塊鏈技術的蓬勃發展大幅度降低了各家公司發行虛擬貨幣的難度,各式各樣的奇葩代幣也就跳出來啦!儘管目前全球有超過1000種以上的虛擬代幣種類,而且發行目的五花八門,這邊還是挑幾種已經發行或準備發行的有趣「幣」給大家介紹: 汗幣(SweatCoin) 英國新創公司 Sweatco 推出靠流汗換取的「汗幣」(SweatCoin),用家每走 1,000 步等於 0.95 個「汗幣」,累積的汗幣還可以在APP裡兌換商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像是食物、瑜伽課程、跑鞋和遊戲機等等,也可以選擇捐贈給和研發團隊有合作關係的慈善機構,或是轉贈給其他用戶。 「汗幣」創辦人指出,不少人經常將減肥掛在口邊,但能堅持的人不多,遂推出獎勵制度,鼓勵用戶「每一步都得到回報」。而「汗幣」的運作原理簡單,透過手機內的 GPS 定位及加速計,追蹤用戶的步數,同時能避免用戶搖手機作弊。 也開始有人在放售「汗幣」,接受美元、英磅或比特幣支付,可惜目前只有在英國、美國和愛爾蘭推出,根據官網統計,目前已逾 4000 億步被轉換成「汗幣」。 (圖片來源:SweatCoin官網) 宅幣(Otaku Coin) 從事日本御宅文化傳播和商品全球銷售的公司Tokyo Otaku Mode 發表公告,稱要構建一個專門面向全球ACG界的虛擬代幣「Otaku Coin」並且已經在籌備ICO。 未來規劃可透過觀看動畫、分享資訊、撰寫評論等獲得,並且能用來購買動漫周邊、參加活動,甚至還能贊助動畫製作、創作者等,透過此方式去除匯率及支付方式等障礙,若能保持幣值穩定的話,便可使得世界各地的創作者能直接以自己的「宅幣」錢包來接受全球粉絲支援,幫助產業發展,誕生更多高品質的作品與產品,目前「宅幣」計劃在2018年春季到夏季發行。 (圖片來源:Tokyo Otaku Mode公司) 華堡幣(Whoppercoin) 漢堡王於俄羅斯境內發行「華堡幣」,顧客每消費1盧布可獲得1華堡幣,1,700華堡幣可買一份華堡。看似很像一般店家的紅利點數累積換贈品,但以虛擬代幣的方式進行可就完全不同了。 甚麼意思呢? 漢堡王和區塊鏈新創公司 Waves 合作,在後者平台發行和交易「華堡幣」,用戶能在該平台上進行「華堡幣」P2P 交易。相較過去傳統的會員積分或積點的專案,比如航空公司里程或超商換贈品,只能在該公司平台上使用,交易選項要麼沒有,要麼受到極大限制。但獨立品牌的加密貨幣,能與其他國家貨幣自由兌換,甚至能換取其他資產,將會讓它比其他會員積分制更有吸引力。 (圖片來源:網路) 咖啡幣 既然有提到ICO,一定要提一下台灣首例實體商品 ICO上線啦!2017年底咖啡品牌「沃田實業」發行2,100萬枚咖啡幣,可用來兌換沃田自家烘焙的精品咖啡或是參加手沖咖啡基礎課程。 不過,沃田這次的 ICO 案跟國外常見的 ICO 募資不太一樣。一般帶有股權性質的 ICO 案,大家看重的是其代幣發行後,代幣本身價格升值帶來的潛在收益(類似股票的概念),而且這些代幣通常不會直接拿來購買商品。 沃田的咖啡幣則是一種實體商品使用權(兌換權)的發行,消費者須用以太幣來購買咖啡幣,而他們會靠以太坊的智慧合約隨時依照台幣匯美金、美金匯以太幣的價格,浮動調整以太幣與咖啡幣的匯率,最終讓「台幣」匯「咖啡幣」保持在 1:1。 (圖片來源:好厝HOWTRUE臉書) 狗狗幣 若要讓筆者挑選一個最奇葩(莫名其妙)的虛擬貨幣,「狗狗幣」絕對是目前為止當之無愧的首選!一開始只是創辦人有天下班後坐下來喝杯啤酒時,從社群平台上「柴犬表情包(Doge Meme)」得到靈感而創立。 狗狗幣為比特幣(Bitcoin)的衍生幣,與比特幣不同的是,其目的並非用於投資理財,而是一種能在網路世界「給小費」,彼此贈送、分享的網路貨幣,成為一種表達分享和感恩的方式。除了慈善、具娛樂性使狗狗幣受到歡迎外,熱門的原因仍在於其流動性高,且價格低廉。 目前規劃總量上限達1000億枚,市值在今年1月初曾突破20億美元!但創辦人對此漲勢提出警訊,表示2年來狗狗幣的軟體都沒有做更新,雖然對開發團隊維持軟體安全性與穩定性有很大的信心,卻因很難預估很難預測它會膨脹多少、是否會泡沫,也對虛擬貨幣市場的未來感到擔憂。 (圖片來源:網路) 虛擬貨幣夯,國家也想參一腳? 在虛擬貨幣這塊新興市場其實除了私人企業投入之外,不少國家也基於打擊黑市交易和課稅考量開始擁抱區塊鏈技術,例如杜拜推出全球第一個官方加密貨幣「emCash」和瑞典正在規劃兩年內推出官方虛擬貨幣「e-Krona」,以互補的原則與現有法幣並行,更積極的像新加坡有考慮利用以太坊區塊鏈將其法幣「數位化」。 但這些國家所發行的虛擬貨幣是否還符合當初去中心化的初衷?像俄羅斯有意發行的「CryptoRuble」數位盧布,標榜具有區塊鏈透明、快速的特性,但無法透過採礦取得,由官方控管維護,且可兌換俄國盧布…,怎麼想都覺得不太對勁。 不過即使是國家也有些奇葩的幣別啦!看看委內瑞拉的獨裁總統馬杜洛打算推出該國的虛擬貨幣「petro」油幣,意圖對抗歐美經濟制裁,並挽救過份依賴石油經濟,因油價價格下跌導致外債攀升,原本法幣「玻利瓦」大量貶值的金融危機。 他主張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不一樣,將由石油儲量來支持。對此筆者提供兩篇文章給大家參考: 「兔子不是寵物,是2.5公斤的肉」委內瑞拉抗飢荒 面對經濟危機 委內瑞拉人選擇用「小動物」面對它 看到文中所提的國家近況,及當前政府無厘頭政策方向和令人呵呵的執行力,毫無信任基礎下推出虛擬貨幣大概不會是個好計畫。 (圖片來源:網路)
這是個虛擬貨幣百家爭鳴的時代。 用道路來形容,比特幣、以太幣等區塊鏈是主幹道,其中衍伸出的許多分支道路則是各家的虛擬代幣,未來經由虛擬交易所實現各種幣別的互換,例如原本在超商的集點可以不只在超商換贈品,而是能去換一客速食店的漢堡;而各種虛擬代幣的價格就像股票一樣,固然會有受炒作暴漲暴跌的情況,但仍會有該幣所能應用的價值基本面在。 雖然各國對虛擬貨幣的開放程度不一,也有經濟學家對其可能泡沫化的擔憂,但台灣目前金管會仍採低度監管,視其為商品而非貨幣,在台灣VC創投不興的情況下,ICO將成為不少公司躍躍欲試的募資方式。 最後的題外話,其實還有些像是平民幣無限幣暗黑幣夸克幣...這些名字超級中二的虛擬貨幣,但篇幅有限就讓大家自行GOOGLE啦!
1 評論
(圖片來源:網路)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 到水果攤買水果,我們在東挑西揀之間往往會順口問句:老闆,你的水果甜不甜啊? 仔細想想,這問題也是有點可愛,究竟哪個老闆會說自己水果不甜呢? 那為什麼我們這麼會斤斤計較的消費者,還要再去明知故問?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對水果甜度的辨識能力不足,只好問問老闆,目的只是要增加一個購買信心。 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的現象,叫確認性偏誤,簡單的說,就是人們都會傾向於尋找能支持自己理論或假設的證據,甚至過度強調,而對於不能支持自己理論或假設的證據,則會被忽略。 因為這種選擇性的注意、收集信息,同時按照支持自己想法的角度解讀獲取的信息,會不斷使人強化自己理論或假設,從而產生的認知偏誤 。 (圖片來源:網路) 時至今日,廣告媒體上數不勝數的老王們誇著自家商品有多優秀非買不可,在投資市場上更是不少人講得天花亂墜,那令人怦然心動的獲利,勾引你我心中那想要一夕致富的魔鬼。 看看那些投顧老師解盤、分析線圖各種報明牌,或是理專推銷一些基金,標榜過去績效多麼可觀,而當你還在存疑可信度時,各種成功實例卻又信誓旦旦的出現,表示這一切就是這麼簡單又可行,誘惑我們去跟隨複製他們的成功。 如果以這種成功學導向的方式去做投資,即便照著方法嚴格執行,也不會達到期望的結果;並且會造成價值觀的扭曲,一切以結果為導向,忽略了過程和背後的目的。就像盲目聽從老王們的自賣自誇,他們不過是在滿足股票族投資人的「買瓜心理」,也就是散戶投資信心不足,需要一位心理學大師來加持,增加投資信心。 此外,更危險的是倖存者偏差,舉例來說,台大劉順仁教授在著作《決勝》一書中提到:如果有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在電視上說,他就是靠每天抽一包煙、嚼一包檳榔才能長壽,請想起「死人沒法上電視說話」這件事。同樣的道理,報章雜誌及書籍上許多從負債谷底翻身致富、三十歲前累積千萬資產等人生經歷或許為真,但更多是投資失利的例子沒讓你看見啊! 再以基金為例,基金行業競爭激烈,優勝劣汰是行業的基本規則。假以時日,那些業績不佳,或者募集資金量不夠的基金,難以避免的會面臨被清盤關閉的命運。而在基金被關閉或者合併之後,該基金很可能就會被一些基金資料庫剔除。這樣的過程不斷重複,就會導致最後基金資料庫只統計那些活下來的「倖存者基金」,人為的誇大了整個基金行業的平均回報。 (圖片來源:網路)
一個老王想賣瓜給你有許多吹噓的方式,除了上述之外,還有像是黑心保險業務員常常會隱惡揚善,讓你忽略保單中對消費者不利或是有但書的條款;亦或是傳直銷賺大錢的成功見證、各式投資案刻意挑選有利的數據做統計,做個漂亮報酬率呈現給你。 投資市場深似海,若只想做個不動腦不動手的買瓜人,小心只聽片面之詞踩到陷阱,一生積蓄血本無歸。唯有相信自己,多方涉獵買水果(投資理財)的知識,多看多比較才能明辨是非,挑的一籃好水果! 新年新希望,應該不少人已經幫自己規劃了2018的計畫和目標了吧!但不管是想要出國旅行,還是買支新手機犒賞自己,都脫離不了錢的問題…… (圖片來源:臉書「竹科沒有新貴」) 在這M型社會越來越嚴重的時代,越來越多人只求「薪足糊口」,月光族是不少人的日常。為了解決大家儲蓄困難的問題,網路流傳許多主打「無痛存錢」的方式,讓大家能在不知不覺間做到強迫儲蓄,執行一段時間後能夠賺到一筆不小的金額! 萬丈高樓平地起,下面就為各位看倌介紹各種存錢大法: 1. 365存錢法 第一種便是前陣子由網友分享自己的成功紀錄,登上不少媒體版面的「365存錢法」。原本的進行方式,就是第1天存1元,第2天存2元,第3天存3元……依此類推,這樣存到第365天,總計可以存6萬6795元。但網友改良版依當下經濟狀況來具體決定當日的存錢金額,再把表格上的金額劃掉,但是最後規定就是要把365個表格都填滿。 若手頭較有餘裕,可以用兩張表格同時進行,或著有另一種也是一年為期的存錢方式:第⼀天存入100元、第⼆天200 元…以此類推,直到第7天存入700元之後又再從100元開始,如此一般重複下去。這樣儲蓄了⼀年之後,就會有145600元的存款! (圖片來源:網友Yu Lin Hung臉書) 2. 銅板存錢術 這方法頗有零存整付的味道在,先準備兩個空盒,最好是透明的才看得到每天的變化,一個專放1、5、10元硬幣,另一個放50元硬幣,每天到家後將身上所有的零錢分別投入。 年初執行,年底時再來檢視成果,就會發現日積月累之下也變成了一筆不小的金額。當然你可以選擇將這筆錢拿去吃喝玩樂犒賞一下自己,但更積極的作法則是把他們存進銀行儲蓄帳戶,開始累積第一桶金的基礎。 (圖片來源:pixabay)
3. 每月預扣法 薪水到帳後先將當月固定支出分門別類,例如房租、保費等等,再預扣準備存入另一個銀行帳戶的錢。假設每月強迫自己存下1萬元,平均年存12萬元,8年又4個月可存下100萬元。 也有人會選擇6年期儲蓄險,年共繳約16萬多元,期滿領回100萬元左右。但須注意的是需衡量自身經濟狀況,倘若提前解約是無法拿回全部的錢的喔! 從去年開始台灣吹起「夾娃娃經濟學」,原本業者捨棄傳統模式,改將機台分租當起「二房東」,轉型成「加盟」概念的制度。也由於機台租金不貴,不少小資族負擔得起租金,讓許多人將此視為發展副業的機會,趁機投入市場圓一個創業夢。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然而,現今夾娃娃機店氾濫到一條街開五家以上的程度,現在進場還來得及嗎? 我們先從分析無人夾娃娃機店的商業模式說起。 夾娃娃機店一般經營者分為「場主」與「台主」,場主租下店面並擺放數十台娃娃機(一台成本約25000至30000元)及一台兌幣機(一台成本約10000元),部分再將店面做簡易粉刷裝潢和裝監視器,前置成本壓在50萬到100萬以內,然後開始招商將機台出租,場主的收入來源在於台主的租金。 台主向場主承租機台,一台娃娃機每月租金4500元至6500元不等(如果租長期或有優惠),並自行補貨、佈置娃娃機以及寫下保證取物金額等事務。此外,每一台娃娃機也要留下台主的聯絡方式,遇到障礙問題時讓消費者可以聯繫台主。不過該台機台的營收台主可全部收走,不須向場主分成。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那他們的工作差別呢? 場主平常只要偶爾巡視場地、補兌幣機的硬幣,以及試玩機台,維持夾娃娃機店的風評,前期投入之後,每月收租金便是他最「辛苦」的工作。 台主比起場主工作內容就豐富多啦!下面步驟參考其他台主的經驗: 相關連結:http://l.howtrue.cc/4TF5A 第一步:先把批發商找齊全,決定要做什麼商品,進貨,調整機台,只要完成後放下去給客人玩,大概3~5天的調整,沒有虧很大就能開始放著了。 第二步:接著就是自己記數據,一個商品大概多少錢打下來,像我做娃娃會因為每隻娃娃的形狀不同而要去做點微調,或是要自己試玩個幾次,若是擺盒裝物就比較沒這個問題,方便很多。 第三步:前面兩點沒問題後,通常就是補貨、客人夾亂後擺回正常位置、蒐集數據、收錢、想想怎樣才能賺更多,甚至你能想一些小遊戲,比如夾三個換(送)一個禮物之類,都能增加客人之間的黏著度。 總而言之,台主每一兩天都得花些時間去批貨補貨,收拾零錢整理機台等等,有時遇到消費者聯絡還得出門處理。雖然看似繁瑣,但營收扣掉租台和娃娃成本之後不少人都還能有每月5000~20000的淨利,這樣子的總花費時間或許是還可以接受的。 (圖片來源:網路) 至於夾娃娃機熱潮會不會像當初葡式蛋塔一樣泡沫化,筆者認為夾娃娃機這東西十幾二十年前就存在至今,其市場本身的基本盤一直都在,去年再次火紅起來是因為經營模式的變化和部分有心人的炒作,導致滿街都是夾娃娃機店。 供過於求的情況下當然會有人虧錢,但若是當台主在簽租約不長的情況下,虧損應是有限可負擔的,反倒是若想當場主切記別借貸投資,否則要是機台買了才發現沒人承租,成本可不好回收。 無論何種商品都得面對消費者新鮮感的褪逝,想開夾娃娃機店勢必得作特色化經營,作出市場區隔才能抓住特定客群,否則就得挑個好地點,正所謂人潮就是錢潮,這些才是作生意的不敗王道。 (圖片來源:網路) 馬國正妹A走銀行上億 法院:不用還 現年22歲馬來西亞的女留學生李佳欣(Christine Jiaxin Lee),3年前到澳洲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開戶,竟因為該銀行的作業疏失,誤讓她的銀行帳戶獲得「無限透支」的權力。在澳洲留學的一年時間裡,李佳欣一共花了將近465萬澳幣(約新台幣1.1億),讓她的生活宛如「女土豪」,最後遭到警方逮捕,但日前澳洲檢察官決定撤銷告訴,這表示李佳欣不需要還錢給銀行…… (相關連結:http://l.howtrue.cc/4J4CZ) 這個月初看到這則新聞,撇開現在標題很喜歡用正妹來吸睛這件事,在這邊得先科普一下法律常識: 新聞中並不是該女真的勝訴免還錢,而是當初檢調是以詐欺起訴,最後或許是覺得勝算不足決定撤告,但詐欺屬刑事案件歸刑事案件,她亂花錢是因為銀行有系統失誤,可能不代表有詐欺的要件成立。然而他花的終究不是自己的錢,銀行仍有權就民事上請求不當得利返還。 然而在文末提到該女申請破產保護,不免讓人(心生嚮往)疑惑這樣這些錢就真的不用還了嗎? (圖片來源:freepik) 宣告破產便能無債一身輕? 如果那麼簡單,筆者一定先到處借錢,先花個爽再說。事實上,一般人聲請破產幾乎都會被法院駁回,主要理由有兩個: 第一,不符合破產法規定「不能清償」之要件: 依破產法第五十七條規定:「破產,對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者宣告之。」,所謂「不能清償」必需在財產、信用、勞力三者均無法提供清償債務之情形,始有可能被認為符合破產的條件。有些人認為自己失業,名下沒有財產,信用發生問題就可以聲請破產;事實上,破產須經法院審理宣告,但一般人只要還有勞力可以賺錢,通常不能聲請破產。 第二,因聲請人名下已無財產可供拍賣清償,宣告破產並無實益。 所謂宣告破產並無實益,是指法院大都認為,若債務人聲請破產時並無財產,或者所餘財產甚少,即便准許宣告破產,將欠錢的人的財產依法拍賣,平均地分配給債主後,仍可預見無法支付一定比例的債務時,債務人宣告破產之聲請即無實益而應予以駁回。 (圖片來源:pixabay) 當然,不諱言有通常就有例外,如果個人聲請破產成功,依破產法第149條規定:「破產債權人依調協或破產程序已受清償者,其債權未能受清償之部分,請求權視為消滅。」,經破產程序後,債務人的確是可以不用還錢,但條件過於困難還是無法避免的問題。 然而在2008年開始施行的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俗稱個人破產法,大大降低了申請破產的難度,其中又分為「更生」和「清算」,前者適用於有工作,有清償能力的人,後者適合沒有工作或收入不穩定的人。 (相關連結:http://l.howtrue.cc/4J6B9) 由上表整理可以發現,宣告破產的人,個人自由大受限制,例如出入不能搭計程車,只能搭公車或捷運;個人的電話和信件電子郵件都會受到監視。另外在生活限制上還有以下兩個部分: 銀行的「更生六誡」(非法規): 限制債務人的生活費最多為五千元,不能買不動產,不能開好車,每年不能買總計超過10萬元的用品,不能坐計程車,每月報告支出狀況並附上收據。 銀行的「清算九誡」(非法規): 限制債務人的生活費最多為四千元,不能買不動產,不能開好車,每年不能買總計超過10萬用品,不能坐計程車,每筆生活費低於300,禁止進入單筆低消100元的場所,每月報告支出狀況並附上收據。 不只如此,若是遭清算則不能從事領有証照的工作,像是律師和會計師或技師,更不能擔任管理階層、公司董事會成員或選公職,這樣破產信用被註記的期限長達七年,一生的名譽和信用也都會留下汙點,想申請破產前務必三思。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
不過為了保障信用貸款、房貸等債務人權益,近日政府有將針對俗稱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將修正放寬三大有利措施,包括降低聲請免責門檻,從債務還掉四分之三降至三分之二,突增債權人時還債期間可再延二年等。 行筆至此,不免俗的希望各位看倌好好工作別欠太多錢,不做超出自己能力所及太多的事,畢竟破產後的生活不好受。但說到破產,你知道目前台灣平均每人負債23.9萬嗎?比起個人負債,目前全世界的「赤字政策」更令人擔憂各國政府破產的可能啊......。 (圖片來源:網路) 一般所謂的「風水」,其實看的是風、火、水,也就是空氣、陽光和水。在古代又稱其為勘輿術,是房屋、墓地等建築的建造準則,是考證所在地地理環境的一種方法。 儘管時代不同了,傳統風水的說法未必適合現代住家,有些人則覺得風水是迷信,但目前在歐美「風水學」(Feng Shui)也漸成大家研究的標的,能夠結合自然科學的風水觀點,或許是維持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之道。 以下跟大家分享從古至今仍適用的現代風水: 路衝 指的是家大門正對馬路,像是T字型路口,正對角的那一戶,傳統風水認為,住在這容易有血光之災。其實這部分合乎邏輯,新聞上曾看過轉彎距離失算,車子直衝到大門口,或駕車失速,暴衝撞上民宅等等,的確有較容易發生意外的可能性。 牽鼻水 如果家中房門或大門一打開便正面對著樓梯,而樓梯就像溜滑梯一樣一路往下走,外觀就像小孩子鼻水直流一樣,這就是所謂的「牽鼻水」。這種格局相當危險,只要有個閃神,很容易就會從樓梯上跌下去。家中若有這樣的格局,門一開運勢就像水一樣,往下流了下去擋也擋不住。 (圖片來源:網路) 灶對窗 ⽡斯爐靠窗,窗⼾之氣流會影響⽡斯爐火之穩定,一來火勢忽大忽小,難以控制,容易引發火災的發生,二來煮出來之食物品質不佳會影響健康,再加上⽡斯爐為財庫,開窗財庫外露,所以⽡斯爐靠窗會有漏財之效應。另外窗⼾太低風直接吹到爐火導致燃燒不全,煮出來的食物可能含病因,⻑久食⽤此種食物會影響⾝體健康,更嚴重時強風吹熄爐火還須注意⽡斯中毒之慮。 抬轎屋 現在的社區大樓大多有地下車位,若位於一、二樓的住家,客廳或主臥房下面剛好就是車道,造成讓房屋懸空的狀況,風水上認為會中斷「地氣」,容易有財務問題。這種「車道上」的房屋主要都是怕汽機車進出往來的噪音干擾生活作息,可能多少會干擾睡眠。 無尾巷 俗稱死巷子,巷弄裡只有一個出入口,煞氣重會影響住戶的健康和財運,單一出入口的巷子,在遇到火災等意外時,消防車不易進入且逃生困難,此外,氣流進無尾巷後卻無處可去,空氣品質自然差,連帶影響人的判斷力,且陽光難全面照射,房子受光面少,人長期沒曬太陽性格也會較陰鬱。 (圖片來源:網路)
風水強調「人地和諧」、「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我們自然是對大自然充滿敬畏,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而不是一味破壞。 總之,風水理論所體現的實際上是中國人的環境觀,它本身就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選擇與追求。看待風水思想,正確的觀念應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隨著科技及工法的進步將原有的迷信或不合時宜的部分剔除,而保留其科學的態度,方為可以參考的。 畢竟能住得舒服自在,就是好風水! (圖片來源:freepik) A與B是兩位經驗豐富的投資人,在瞬息萬變的投資市場上兩者皆有一套自己的策略。 A追求的是無視漲跌的穩定獲利,操作上以維持年報酬率至少10%左右為主;B則擅長追逐市場波動,常有上看年報酬率20%的驚人績效,但也會有馬前失蹄虧損的情況。 下表是A與B相同起始本金的情況下,過去10年的績效: 與原始本金相比,AB兩人報酬率相差約110%! A如何辦到的? 他希望即使自己預測市場失誤,仍然能維持相對穩定的獲利,為了降低風險於是在投資組合中加入避險策略。 「避險策略」是指建立一個或多個與你操作方向相反的部位,能讓你在帳戶面臨大幅損失的時候,盡量維持平衡,當大多數市場上的主流策略績效不佳時,避險策略的績效幾乎都是正的,減少未來不確定性產生的風險及損失,相對的必須犧牲掉部分獲利的可能。 VIX指數 若談到如何估算風險,你一定得知道VIX 指數(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用以反映 S&P 500 指數期貨的波動程度,測量未來三十天市場預期的波動程度,通常用來評估未來風險, 因此波動率指數也有人稱作恐慌指數。 美國仍為市場上擔任主導地位的經濟體,牽一髮動全身,因此VIX指數對於各投資市場便有相當程度上的參考意義,通常 VIX 指數超過 40 時,表示市場對未來的非理性恐慌,可能於短期內出現反彈。 相對的,當 VIX 指數低於 15,表示市場出現非理性繁榮,可能會伴隨著賣壓殺盤。 即使在1998年的金融風暴時,VIX指數也未曾超過60,VIX 指數不一定能準確預測走向,但是多少反映當時市場的氣氛。 (相關連結:VIX波動率指數) (圖片來源:freepik) 即使有上述的指數等作參考,評估市場風險之後每個人習慣的避險方式都不同,例如交易海外期貨分散風險、遠期外匯進行匯率避險、買選擇權避險等等,但這邊為大家介紹最常見且熟悉的避險資產:「避險三兄弟」黃金、美債、反向ETF。 黃金 身為最古老的避險資產,黃金深具保值性,在早年的戰亂及通貨膨脹中也能發揮「貨幣」的價值,無論是過去石油危機還是近日北韓核武危機升溫,都可見金價有所上漲。此外,由於黃金採美元計價,美元與黃金就像是翹翹板兩端,美元強黃金就跌,因此在做資產配置時視政經局勢波動,可以考慮持有黃金佔1~2成左右的比例。 美債 債券是政府、金融機構、工商企業等機構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投資者發行,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儘管債券殖利率通常不漂亮,但由於其具有穩定收益的特色,較不需擔心市場波動,在各式基金組合中,債券的比例和種類反映這檔基金的風險程度,其中又因美債走勢與經濟成長及貨幣政策高度連動,為投資人避險首選。 反向ETF 台股當紅的0050便是巴菲特所崇尚的指數型基金,他表示既然沒有人能穩定年年打敗市場,那我們何不買張幾乎代表大盤的ETF跟著賺就好呢?他說的相當有道理(廢話,人家股神),但是,如果整體市場下滑我們只能眼睜睜的跟著賠嗎? 此時反向ETF便是你該買進的選項,比起操作期貨或選擇權避險較為複雜,反向ETF相對簡單好理解,大盤越跌反而漲越多,例如台股的T50反一,在看壞市場未來趨勢時,少量買進該部位可能可以減少自己的損失。 (圖片來源:網路)
賺錢不易,善用避險策略能夠幫自己買個保險。但避險資產有些不適合長期持有,大都作為短期分散風險規避市場波動的手段,考慮手續費保管費、無衍生利息或過低利率等問題,千萬別把它當作能夠一次大賺特賺的投資啊!(看看被T50反一套牢的人們...) (圖片來源:富宇豐景) 電梯大樓往往是首購族會考慮的選項,畢竟不用像住公寓得爬4、5層的樓梯這點非常吸引人;但即使是同一個社區、同一棟大樓,每間房的價位卻會不同,以下為大家介紹究竟買房眉角差別在哪裡: 西曬戶或朝北戶 「方位」可是買房注意事項裡的重中之重,若是房屋西向,會造成下午太陽直射,一般來說會冬冷夏熱,夏天強烈的西曬還會使得朝西的房間溫度比其他房間高很多,導致空調運轉能耗增加,造成耗能耗電,另外也會讓房間內家具的使用年限降低。 而若是房屋朝北,東北季風影響是會比較冷的,陽光也比較照不進來,但如果附近住宅棟距較緊密的話,方位的影響會降低一些。 頂樓 頂樓的房屋,夏天易熱,雨天易漏水,能參考種植些花草植物有助於降溫及美觀,或將防漏及能降溫的油漆刷於頂樓平台,另外頂樓的使用,要注意得在不防礙其它住戶的公共使用為原則。 二樓 二樓通常可能是ㄧ些管線的集中地跟轉彎處,如果二樓以上樓層一次的大量排水恐怕就有可能造成回堵。此外,也因為樓層較低,導致有二樓採光較差、易有噪音灰塵,蚊蟲較多等問題。 車道上 房屋位於車道上其實與臨大馬路邊有異曲同工之意,主要都是怕汽機車進出往來的噪音干擾生活作息;有些人則是因為風水的問題,認為房屋懸空讓路脈中斷無法聚財,較沒安全感等。 內凹戶 (圖片來源:網路)
如上圖紅點位置,採光通風皆受影響,此外要注意若是位於低樓層,這種設計水氣出不去,容易有「陰濕」的問題。 中繼水箱層 當自來水送至大樓底下的蓄水池後,大樓利用2段式或3段式抽水,先用加壓馬達將水抽至中間樓層的水箱,然後再抽往頂樓的水箱,而位於中間樓層的水箱,一般稱之為「中繼水箱」層。 不是每棟大樓都會有「中繼水箱」的規劃,當大樓高於50米~60米,因消防及供水考量才會有「中繼水箱」的規劃,中繼水箱是大約16~18樓以上高層建築大多會有的設施,大多設在12至14樓間。 中繼水箱層及其上下1~2層最大的問題就是噪音及潮濕,噪音的來源來自抽水機的運作,而水箱內大量的水則是導致潮濕的主因,早期的中繼水箱可能還有易滲漏水的問題。 單面開窗戶 只有單面能開窗會使得通風對流較差,如果在家煮飯,甚至飯菜味道不易散掉。可考慮在天花板做中央空調,或安裝抽風扇等。 低樓層露台 露臺常會接到樓上的「禮物」,時常需要擔心採光罩的安危,也有部分管委會會限制低樓層露台算公共空間,為了整體美觀不得放置雜物。 然而,除了以上幾點外,其實要避開的不是房子本身,而是最怕遇到「惡鄰居」,網路鄉民時常有人表示對鄰居的抱怨「雷的太雷了」、「最重要的是樓上住戶素質」、「惡鄰居抽菸」,大家都怕遇惡鄰居,這種地雷才是最難防啊! (圖片來源:freepik) 「豪想住豪宅RRRRRRR! 可是帝寶好貴我沒那麼多錢......T_T」 相信上面這段應該是不少人的心聲,雖然有些誇張,但還是突顯出大部分的一般人即使手頭上攢了一點錢,迫於有限的預算考量仍得東挑西選四處比較;看看人家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當初路過看到陽明山上的別墅「銘園」,當場就能開價九億,霸氣側漏令人好生羨慕啊!(雖然還是沒買成就是了) 那像我們些沒這麼多錢的辛苦人家該怎麼辦呢? 可以先從決定買房策略和種類選擇著手囉!. (參考資料:Jeffish Chang-為自己買間夢想中的房子) 同樣是在台北市工作,有些人選擇買在基隆、桃園等地區的房子每天通勤,也有人先在市區租房,慢慢看物件等日後自備款足夠了再進場。兩種策略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圖片來源:freepik) (參考資料:house123-預售屋、新成屋、中古屋比一比!) 還沒蓋的、剛蓋好的、蓋好好幾年的,不動產雖然是相當保值的商品,但還是得注意折舊等問題,不同種類的價位當然也不同,端看各位看倌怎麼選才對自己CP值最高囉! (圖片來源:freepik).
(圖片來源:網路)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投資理財這檔事有些人聽到便嫌麻煩,也有些人過度熱衷,汲汲營營無法自拔。但筆者認為理財應該分為三個階段: 理清財務,理解財富,管理財富 你得知道現在自身的資產負債財務狀況,了解每個月的收入支出和現金流;再談建立自己的財商,懂得如何去和錢做朋友,和每種投資管道會面對的獲利率和風險;最後才是談到資產配置的部分。 大部分的人對理財的既定印象會停留在「管理財富」的階段,然後會發現自己全身上下根本沒幾個子錢,覺得談理財根本是浪費時間便立馬放棄,忽略前面兩個階段當然會讓理財失去意義。 以下為各位介紹十個你得注意到的理財細節: 1. 開始記帳 前面提到理財的第一步便是「理清財務」,這時記帳便是你的輔助工具。不過純粹記帳並不會讓你變有錢,他的功能只是幫你認識到自己花費的習慣,進而改變習慣,能夠控制消費做到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2. 檢視自身消費習慣 「周年慶」、「買一送一」等等各種降價折扣總是讓人手癢,感覺不花錢對不起自己。但在理財的路上衝動性消費會讓你因為貪小便宜浪費更多。另外一種情形則是「拿鐵因數」,指人們每天生活中如買杯咖啡般可有可無的習慣性支出,假設拿鐵咖啡一杯50元,每天喝一杯,一年後累積的開銷為超過18000元! 不過每個人的興趣點、關註點不同,有些常態消費卻是自己的人生樂趣,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去認定。找對自己的「拿鐵因數」,然後毫不猶豫地將其削減,才有現實意義。 3. 生活及消費超過收入 現今的分期付款專案非常方便,但也因為化整為零的分期付款方式,會讓很多人誤以為每個月只有幾千元的支出,還不至於超過每月的薪資所得。等到年底結算的時候,才發現過度的分期消費已經耗盡我們的年度收入。 4. 信用卡費只繳最低金額 如果選擇僅繳最低繳款金額,剩下未繳清的費用就進入所謂的「循環信用帳戶」,銀行開始要妳付出高利息。並且在所繳的錢中,償還原來未還部分的本金只有2%,加上當月新增的消費金額的10%,其餘的都是循環信用利息,加逾期手續費等,當月新增的消費金額,到了下個月也是只有還本金的2%而已。 一般消費大眾並不瞭解信用卡本息攤還的比例,也因此會一直誤以為自己已經「還」了很多錢,然後會繼續的使用信用卡。只要繼續的使用信用卡,債務就會不斷的向上累積,所以負債金額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越來越大。 (圖片來源:網路) 5. 想投資卻不做功課 操作任何理財工具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相當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可是有的投資者對理財工具的基本知識和運行規律一無所知,看到別人賺錢就心動,結果盲目入市,把幾年來的積蓄都填進無底洞。有的雖然沒有被套牢,但由於對整體市場情況不瞭解,錯失高價位拋出的良機,而白白喪失賺錢的機遇。 6. 不買保險或買太多 有些人覺得自己沒錢就不買保險,但人生免不了大大小小的風險,發生意外和生病時唯有保險能幫你度過難關。適當的保險保障是分散自己財務風險的一種方式,透過各種險種,把各種人身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非投資型的保險仍有其必要性,花個不超過收入的十分之一去買個無後顧之憂還是划算的。 另外,對於預算有限的保戶而言,不一定要盲目堅持保險一定要買終身的,畢竟終身險的保費大都實在不便宜。可以考慮定期壽險有「小錢也可以買高保障」的特色,這樣的商品相當切合需求。 保單內容才是保障的關鍵,符合需求、解決問題,才是最好的保險。 7. 專業能力的自我提升 俗話說開源節流,除了想辦法省錢控制支出外,努力增加收入也很重要。從收入中把部分預算準備出來,利用這些預算提升業能力,也許是必須參加專業課程的訓練、取得某種專業證照,或是增加外語能力等,薪水自然就可以增加了。 8.想要不等於需要 事實上,人「需要」的東西不多,但是「想要」的東西很多。而這些慾望若不妥善控制,往往是我們累積財富時一個龐大的阻礙。「想要」要看能力,不要讓「想要」的超過現有能力太多,分辨哪些才是自己真正的「需要」的。 (圖片來源:網路) 9. 不同時期的理財計畫 人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理財規劃,青年、中年時期財務需求較大、風險承受能力較強,不妨將高比例的資金投資於股票或者股票型基金當中;中年人收入高、工作繁忙,還可以採取定期定額購買基金的方式,以降低風險與平均投資成本;老年人風險承受能力弱,則應以穩固資產為主。 10. 活用身邊資源 講到每個人擁有的資源,除了錢跟人脈以外,別忘記「資訊」、「創意」、「知識」都是能造成行動和改變的無形資源,而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多加利用來交換的東西。但若像是「時間」、「體力」、「信用」等等,這些無形資源雖然看似也可再生,但絕對不能隨便揮霍,如何控管風險,保護自己有限的資源便很重要。 (圖片來源:網路)
以上理財細節,你中了幾項? |